有一个成语叫做强弩之末,弩是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,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强弩所发的箭,飞行已达末程。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,不能再起作用。

那这个成语出自哪里,有什么典故呢?

原先出处是西汉司马迁的《史记·韩长儒列传》:“强弩之极,矢不能穿鲁缟。”

而成语则是演变自东汉班固的《汉书·韩安国传》:“强弩之末,力不能入鲁缟。”

韩安国,字长孺,西汉时人,由于平定战乱有功,汉武帝让他做了御史大夫。

一次,匈奴派了一位使者来议和,武帝一时之间难以决定,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,共同来讨论这件事。

大臣中有个叫王恢的,认为凭汉朝的实力,一定能扫平匈奴,因此他反对和匈奴议和。

在场的官员听了,大都保持沉默,只有韩安国站出来反对说:“如今匈奴的兵力日益壮大,而且又神出鬼没,流窜不定。如果我们出兵千里去围剿他,人马到了那儿就疲惫不堪了,会给匈奴以逸待劳、得以制胜的机会。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飞行到最后的时候,连最薄的绸缎也无法穿破;狂风的尾巴,连很轻的羽毛也无法吹动一样。这并不是因为开始时力量不强,而是因为到了最后,力量衰竭,起不了什么作用了。我们如今如果发兵征讨匈奴,实在是不智之举。依我的看法,倒不如和他们缔约谈和。”

韩安国生动的比喻和有理的讲解,博得群臣的赞同,汉武帝也采纳了韩安国的意见,同意和匈奴议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