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读古代历史书的时候,有时会看到一个词“名刺”,那么它是什么东西呢?

古代的名刺,其实就是现代的名片了。

战国时的名片叫做“谒”。所谓“谒”就是拜访者把名字和其它介绍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(当时纸张还没发明),作为给被拜访者的见面介绍文书。

到了东汉,“谒”之名称被“刺”所取代,材质仍为竹木之类。

有人还在“刺”上添加了官职年龄等内容,专供拜见上级之用,名曰“爵里刺”。

这种官场名片有专门的书写格式,要把所有的内容在“刺”的中央写成一行,不能拆分,故而也叫“长刺”。

那么为什么不继续叫做“谒”,而改为“刺”呢?刘勰的《文心雕龙》认为“刺”是通达的意思。曰:“刺者,达也,若针之通结也。”

有个故事叫“遍谈百刺”。

三国时,魏国夏侯渊有个儿子,是个神童,叫夏侯荣。日诵千言,过目辄识,七岁能诗文。

皇帝曹丕听说后召见他,宾客有上百人,人各一刺,上书爵里姓名。荣一过目,与之接谈,不谬一人。人人称奇。

这个故事中说的“刺”就是“名刺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