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日常经常用名落孙山比喻考试或选拔没有被录取。

那个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?它出自于宋代范公偁的《过庭录》中的一个故事。

宋朝有一个名叫孙山的才子,为人幽默,很善于说笑话,所以附近的人叫他为“滑稽才子”。

有一次,他和一个同乡人的儿子一同到京城去赶考。

放榜的时候,孙山的名字列在榜文的倒数第一名,刚好考上。而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乡的儿子没有考上。

孙山先回到家里,同乡人便来问他儿子考得怎么样。

孙山不好意思直说,又不能隐瞒,于是就随口念出两句诗来:“解元尽处是孙山,贤郎更在孙山外。”

意思是说举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孙山,而你儿子的名字还在我孙山的后面。

人们就根据这个故事,把报考学校或参加各种考试没有被录取叫做“名落孙山”。